返回栏目
首页端公戏 • 正文

端鼓腔——盛开在微山湖上的一朵奇葩

发布时间:  作者:靳庆亮 刘微山

  人们素以“日出斗金”来形容微山湖的美好和富庶。一曲“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使微山湖的名气响彻大江南北。尽管人们熟知微山湖,却不一定完全了解盛开在微山湖上的一朵奇葩———端鼓腔。新年刚过,笔者来到了济宁市微山县杨氏端鼓腔剧团诞生地爱湖村,杨成兴及剧团成员正在忙碌着,有的正在化妆,有的正在试穿服装,还有的演员化妆完毕正试唱台词。原来,每年春节过后端鼓腔剧团都要以爱湖村为出发点,沿着湖区村庄到陆地进行巡演几天,今年也不例外。然后,他们还要参加县里举办的送文化下乡活动。剧团团长杨成兴十一岁的儿子是小演员,现在他也能唱上一段,还能上场演出呢。节日汇演已成为他们送给老百姓的特殊大礼。“端鼓腔”来源于民间服务于民间,让村民从欣赏端鼓腔中感受到愉悦、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杨成兴高兴地说。

端鼓腔

 

  扎根于一方水土。端鼓腔,也称“端公腔”,是发源于微山湖沿湖一带的一种民间传统曲艺艺术。它的渊源并无确切历史文献记载,但专家推测最早可追溯到古代的“乡人傩”。这种民间艺术在唐朝贞观年间十分盛行;明万历年间,其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清咸丰元年至光绪二十五年,在微山湖广泛流传,是微山湖渔民在社会生产、生活祈祷祭祀、追溯历史、祝寿祈福、喜庆丰收的礼仪习俗。在长中期的传承与演变过程中,“端鼓腔”逐渐形成了统一的曲牌调式、统一的舞蹈表现形式、统一的演唱内容,促使这一粗犷豪放、独具水乡特色的民间演唱艺术逐渐走向成熟。
  “端鼓腔”曾一度被人们淡忘。“文革”时期,“端鼓腔”演出被禁止,其传承也仅限于家庭内部。改革开放后,“端鼓腔”重新登上了舞台,并多次参加省、市文艺汇演,使这一稀有而奇特的古老艺术像一朵奇葩盛开了,并不断绽放它美丽的魅力。
  2011年6月,杨成兴参加了济宁市庆祝建党90周年文艺演出及2011中国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闭幕式大型文艺演出活动;2011年9月,参加了2011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文艺演出活动;2012年参加了“百姓大舞台激情大家唱”活动。另外,他还参加了“三下乡”文艺演出活动、“荷花节”文艺演出活动。
  在杨成兴的广泛传承与大力推广下,中央、齐鲁、济宁、微山电视台及各地专家学者多次对其进行采访,多家报刊刊登报道。2003年,中央电视台对微山湖“端鼓腔”进行专题报道,并在“走遍中国———运河文化”栏目播出。2010年4月,中央电视台———“同赢同唱”栏目组来微山湖拍摄“端鼓腔”原生态表演,并于5月1日在中央一套播出。
  在历史的发展的过程中,原生态的“端鼓腔”的唱词和表演形式有陈旧和落后的地方,不适于走上大型舞台,为了使“端鼓腔”这朵奇葩不断绽放其艺术魅力,杨成兴及“端鼓腔”艺人不断改进说唱内容和形式,使其既具有民俗风味,又具有时代气息。新编“端鼓腔”《说唱微山湖》、《渔家乐》、《水乡北京紧相连》、《微湖端鼓》、《打鱼姑娘多豪迈》、《冰上渔歌》、《渔民怀念刘主席》、《夸微山》等,曾在省、市文艺汇演中获奖。
  为了充分发掘端鼓腔的文化内涵,推动传统文化现代化、产业化,坐落在微山县昭阳街道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内专门建设了演出平台,以“端公腔”为代表的湖区文化将与旅游、观光、餐饮一起进入现代化的产业链中,以“端公腔”为代表的湖区文化将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帮助   

    © 2006-2024 孔孟之乡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