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运河文化 • 正文

越南人眼中的微山仲子庙----仲子庙“安南使节题咏碑”考证

发布时间:  作者:仲伟帅

微山仲子庙

  “大清王朝”寰宇一统,为了及早树立自己“天朝上邦”的权威,不想因为其“满鞑不化”的游牧身份停留在其他民族的认同进程中。所以在与前元、明两朝朝贡纳献建立的宗藩关系过程中,其处理和对待方式,表现的相当积极。而作为中国历史上长期的藩属国安南,就是今天的越南。

  顺治四年(1647)二月,顺治以“东南海外琉球、安南、暹罗、日本诸国,附近浙闽,有慕义投诚纳款来朝者,地方官即为奏达,与朝鲜一体优待,用普怀柔。”(《清世祖实录》卷30)六月,又针对安南敕谕:清朝皇帝视天下为一家,念安南自古以来世世臣事中国,且派使节朝贡,只要把明朝诰封送还,“亦照旧封赐”。(《清世祖实录》卷32)七月,清廷掌控了广东,即下诏曰:“南海诸国暹罗、安南,附近广地,明初皆遣使朝贡,各国有能倾心向化,称臣入贡者,朝廷一矢不加,与朝鲜一体优待,贡使往来,悉从正道,直达京师,以示怀柔。”(《清世祖实录》卷33)但受当时清廷和“南明政权”的割据影响,面对明末清初的政治变动,安南迟迟没有接受清廷的“优渥”,而是选择与福建的南明政权请求“册封”,表示纳贡称臣。随着清朝政权的逐渐巩固和稳定,加之南明永历政权逃往缅甸,安南黎氏结束了与南明政权的册封关系。越南王朝考虑到现实不得不与清朝政府进行政治往来,才决定遣使奉表投诚。

  清康熙二年(1663),安南黎维祺去世,黎氏王朝首次遣使向清廷入贡并告哀,清廷派出使节吴光、朱志远前往谕祭,此后清康熙朝册封黎维禧为安南国王。至此,清越之间正式确立了宗藩附属关系。期间,安南黎朝趁清廷发生“三藩之乱”之际,消灭了高平莫氏,使越南北部尽归安南黎朝。而安南南部的广南国阮氏势力,却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遣使由海路求封,但清廷以“一国无二主”拒绝了其请求。这样,安南黎朝成为清廷册封越南的唯一一个合法政权。以此定期向清廷请封、谢恩、进贺、奏事,还有不定期的告哀、请祭等。这些奉命出使的请封使、谢恩使、朝贺使,基本都是沿运河北上,直达帝都。

  他们这些使节的出使,代表了国家的象征,肩负着各种各样的使命,都是受到良好的教育,学有文采,饱读诗书的高素质修养人才。他们聪敏善辩,办事精炼,熟悉语音文化和地域风俗,是自古以来深受中国文化熏陶和影响的高端人士。这一点,通过他们留在微山县仲子庙内现存的“使节题咏诗碑”可窥一斑。

  仲子庙坐落于今天的微山县鲁桥镇仲浅村,古运河西岸,该庙是京杭运河沿线唯一的一处儒家文化资源。据修订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重刊于光绪二年(1876)的《续修仲里志》和仲子庙现存清代碑刻记载,该庙共有康熙二十五年(1686)到乾隆四十六年(1781),多达21位安南使节留下的27首“使节谒庙诗”。他们用不同的凭吊方式,或一诗一碑,或一碑两诗的格式,把这些赞誉之文镌于石,或立于院,或镶于墙。他们分别是康熙二十五年(1686)正使、鸿胪寺正卿阮进材1首,副使、吏科都给事中陈世荣1首。康熙辛未(康熙三十年、1691)正使阮贵德1首,副使陈璹1首。康熙三十一年(1692)正使、工部右侍郎阮名儒1首,副使、大理寺卿阮廷策1首。乾隆八年九月,正使陪从、工部右侍郎锦川伯阮翘2首,副使、御史台佥都御史阮宗窐2首,副使、承政使司承使邓茂2首。乾隆十三年(1748)冬,正使、户部右侍郎午亭伯阮宗窐1首,副使、翰林院承旨莱亭伯阮世立1首,副使、翰林院承旨陈文焕1首。此次,可以看出正使阮宗窐的身份比之五年前过此,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五年前的副使升级为正使,官职也由原来的御史台佥都御史升为户部右侍郎。乾隆二十六年(1761)四月,正使、荣禄大夫赐金紫入内侍、刑部左侍郎陈辉淧2首,副使、翰侍读学士颖城伯黎贵惇2首,副使、翰林院侍制会芳伯郑春澍1首。乾隆三十七年(1772)冬,正使、御史台佥都御史段阮俶1首,副使、东阁大学士武辉珽1首,副使、翰林院侍读阮暚1首。乾隆四十三年(1778),《谒仲夫子庙》失名(应为胡士栋)1首,副使、进士阮仲铛1首。乾隆辛丑(乾隆四十六年、1781)夏,正使阮惟宏1首,副使陈功栎1首。(见《续修仲里志》卷六)

  微山县仲子庙为什么能够拥有如此之多的安南使节题咏碑?其实,早在康熙四十九年(1710),著名的学者顾彩就已经对这个问题给出了答案。他说:“仲夫子庙屹然峙于(运)河干,虽贩夫戍卒咸知瞻礼而致敬,盖南北舟楫谒孔颜庙者,登陆九十里。谒曾庙者,百里。谒孟庙者,亦七十里,皆非便径。惟仲庙则当水程之孔道,晦冥风雨,亦得於鹢首瞻拜之,人人目中有仲夫子也。”(见《续修仲里志》序)

越南人眼中的微山仲子庙----仲子庙“安南使节题咏碑”考证

  除光绪二年(1876)的《续修仲里志》中的记载外,微山县仲子庙南庑后山墙上现镶嵌有三块“安南使节题咏诗碑”实物,这三块碑刻分别是:

  第一块,康熙二十五年(1686)正使阮进材和副使陈世荣的“两诗一碑”《谒仲夫子庙》:

  (一)聰敏才辯聖門多,獨擅名騰政事科。

  萬代令人瞻仰在,依然廟貌對山河。

  (二)哲中長並行而言,政事科優宣聖門。

  廟貌巍然新制度,山川依是舊乾坤。

  陰扶道統多多在,默相皇圖永永存。

  南使往還皆景仰,自斯碑者愈加尊。

  该碑为青石质,长78公分,宽44公分,厚度不详,大半已剥落,情况最糟,简直惨不忍睹。前面仅存四句的句尾,第一句剩一个「多」字,第二句剩一个「科」字,第三句剩「人瞻仰在」四字,第四句剩「对山河」三字,隔行署「阮进材奉题」;后半段律诗,可惜56个字当中,只留住21字可识:「……并……科优……新制度山川依……多在默相……往还皆景仰自斯碑……」,作者署名处也完全不见了。只有依靠可识的文字据《续修仲里志》补入。这方可识文字极其有限的残碑,何以见得是一块二首越南使节诗的碑刻呢?关键在于「阮进材」这三个字。

  据《康熙实录》卷一二七、《大越史记全书续编》卷一载,阮进材乃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安南国派往北京谢册封恤恩并进方物的使节团成员,该趟正使为阮廷滚(中途病故),陪臣有黄公寘、阮进材、陈世荣。参见许文堂〈越南遣使大清一览表〉,载于许文堂主编:《越南、中国与台湾关系的转变》,台北:中央研究院东南亚区域研究计划,2001年12 月,页121。这块刻着二首1686年越南使节题仲庙诗的石碑,是目前中国所见年代最早的一块,特别珍贵。

  第二块,清康熙三十年(1691)七月正使阮贵德、副使陈璹的“两诗一碑”《谒仲夫子庙》:

  全部内容如下:

  (一)安南國陪臣阮貴悳時奉使……廟拜謁,敬題詩一首。詩曰:

  行行天資義勇為,才長曾見聖門推。

  治兵自可強千乘,折獄初無外片辭。

  萬古綱常高節概,億年廟貌儼容儀。

  介來近得瞻遺像,天理人心覺在茲。

  旹 康熙辛未孟龝閏月望日敬題

  (二)安南國小介陳璹奉往進貢,道經仲夫子廟前,上廟拜謁,有敬題詩一首。詩云:

  得天賦予性剛強,袨杏初曾遊聖墻。

  六藝詩書精旨奧,四科政事好才長。

  巍巍廟貌容儀肅,歷歷春秋黍稷香。

  介使南來思景仰,河山帶礪久名芳。

  康熙辛未金秋閏七月望日

  六十二代孫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加二級仲秉貞立

  六十三代孫管理舉事仲承光、仲承蒲、貢監仲承乾勒石

  该碑为青石质,长100公分,宽46公分,厚度不详,虽然断裂成两截,但碑上文字大体可识,从这块完整的诗碑看来,这是清康熙三十年(1691)七月越南岁贡团陪臣阮贵德、陈璹之作,他们两位和同团正使阮名儒、另一陪臣阮廷策都留下题仲庙诗,次年(康熙三十一年,1692)春天,仲子六十二代孙仲秉贞连同六十三代孙仲承光、仲承蒲、仲承乾一起将这四首诗刻成二块碑镶嵌在墙内。

  第三块,康熙三十一年(1692)正使阮名儒,副使阮廷策的“两诗一碑”《谒仲夫子庙》:

  (一)百世師為德義彰,聖門高弟獨能當。

  聰明胸裡幾曾造,政事科中並冉長。

  祀享歲時供鼎俎,福留子孫炳圭璋。

  使旌耿耿經祠下,拜謁虔含雞舌香。

  (二)聖教親承閱幾年,日新德義位高賢。

  信忠做到曾三省,政事優長冉一扁。

  歷代襲封衡岳屹,諸儒景仰鬥星懸。

  余流曾曁遐隅浹,觀海聊題水滴篇。

  该碑为青石质,长98公分,宽47公分,厚度不详,砌在后山墙上,腐蚀严重,大半剥落,只有依靠可识的文字据《续修仲里志》补入。前半段律诗,仅存「……能当……冉长……孙……祠……鸡舌□」八字可以辨认,下有小字刻「安南国□□□部侍郎阮□儒敬题」;后半段保存状况稍可,一首56字律诗尚可辨认出「……日新德义……做到曾三省政……偏历代袭封衡□□诸□景仰□星悬余流曾曁遐隅浃观海聊题水滴篇」等35字,下有小字刻「安南国陪臣大理寺卿阮廷策敬题」,下署「康熙三十一年仲春 / 六十二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加二级仲秉贞立 / 六十三代孙□□□事仲……勒石」。

  据《康熙实录》卷一五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卷三十四载,安南国王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派阮名儒、阮贵德、阮廷策、陈璹率使团赴北京岁贡,并请清方清查云南莫氏余党。参见许文堂〈越南遣2大清一览表〉,载于许文堂主编:《越南、中国与台湾关系的转变》,台北:中央研究院东南亚区域研究计划,2001年12 月,页121。「阮廷策」、「陈璹」,〈越南遣使大清一览表〉记作「阮进策」、「陈俦」。可见这块石碑上头刻的是正使阮名儒、陪臣阮廷策的作品,刊刻的时间是在诗作完成的次年(康熙三十一年,1692),由仲子六十二代孙仲秉贞主持立碑的工作。

  其次,《续修仲里志》中所记载的这些安南使节留下的“使节题咏诗”,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仲子的无限敬仰和赞誉,其华词洋洋,值得重视。这些往返于清越路途中的安南使节,浏览饱赏了中国大运河沿线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涉足名山大川,越过长江黄河。用诗歌的形式来歌咏中国的广阔富饶,物阜民丰,如武辉珽《渡黄河偶作》、《过泗水亭偶题》等等。他们把一路的所见所闻,所阅所历,有的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直到今天,他们所记录的当时的见闻,仍然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历史意义。如黎贵惇的《见闻小录》,书中明确的记载了仲子庙当时的正大门和二门的对联内容。

  2017年底,仲子庙大修工程全面竣工,微山县鲁桥镇党委政府从弘扬仲子美德、传承优秀历史文化为抓手,恢复部分对联摆上了议事日程。可根据原有的内容复制的木质对联,到底悬挂在何所建筑物上已经无法考证,乡贤耄耋,记忆模糊,造成莫辩之势。就在论证之际,2017年11月16日,泰山学院教授、泰山研究专家、正在参加越南胡志明大学“东亚使节文化研讨会”的周郢先生传到微山县仲子研究会一个接洽通知,电告仲子庙负责同志:台湾成功大学中文系特聘教授、中越使节文化研究专家陈益源先生通过越南史料,得知仲子庙存有安南使节题咏碑刻。陈益源教授协同通识教育中心教授、人文社会科学中心主任戴华先生,庄秋君博士、李栴涤秘书、廖凯苹研究助理一行五人将于近期前来仲子庙考察清时安南使臣题留碑刻。数日,山东大学教授、民俗专家叶涛先生又通过济宁市文旅局樊存常先生告知同消息。接到消息,在外地考察学习的微山县鲁桥镇党委书记朱峰、镇长王秋等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安排部署以党委副书记裴中凯同志为组长的接待小组,制定接洽方案,全程协调好以陈益源教授为主的考察团一行的考察、沟通工作。稍后,得到回复的陈益源教授电告微山县仲子庙负责同志他们此行的准确时间和人数。与此同时,陈益源教授发来了几幅越南使节黎贵惇编撰于“大越景兴”丁酉年(1777)之《见闻小录》的书影。就是简单一张图片,从中得到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图片中清楚的记录下仲子庙当时的建筑格局和迎门木柱上悬挂的对联内容。记录如下:

  仲家磯仲夫子庙对联:

  允矣圣人之徒,闻善则行,闻过则喜;

  大哉夫子之勇,见危必极,见义必为。

  第二门对联:

  負米是孝,結纓是忠,二千年俎豆常新,允作帝王之師表,並顏曾而膺世爵,不亦宜乎;

  治賦其才,升堂其德,七十國追隨無倦,長為至聖之干城,先游夏而列賢科,有自來矣。

越南人眼中的微山仲子庙----仲子庙“安南使节题咏碑”考证

  这则资料,详见2007年河内教育出版社刊行的黎贵惇《见闻小录》卷之四〈篇章〉。遗憾的是作者把二门上的上下联抄反了,把当时的仲家浅记成“仲家矶”了。但是,他却准确的记录下匾额对联的悬挂位置。这样,仲子庙对联恢复有了详实的依据。

  2018年1月15日,陈益源教授一行五人如期而至,考察工作顺利进行。仲子庙负责同志赠送其前面提到的《续修仲里志》中安南使节27首题留碑刻资料。与此同时,陈益源教授又带来一个鼓舞人心的好消息,他把越南使节燕行文献中的仲子庙碑刻与相关诗文根据《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所收诸书的文献记载,涉及山东仲子庙者计有五处的诗文史料慨然提供给仲子庙负责同志。这五处诗文史料,《续修仲里志》或载或未载,但其中部分诗文前的小序,对了解仲子庙当时的规制和状况,提供了详实的史料,有的是《续修仲里志》所未涉。

  这五处资料,如阮宗窐《使华丛咏集》有〈题仲夫子庙〉三首,诗题:

  在汶水上仲家淺,先賢籍泗水縣,築居于此……正宇基高丈餘,屋蓋黃碧之瓦,欽賜額曰「聖道干城」,神像豐碩……貌雄而有和容……凜然可畏……刻石立碑以記。

  通过其诗题小注:钦赐额曰“圣道干城”,说明他看到了雍正三年(1725)八月初五日御书,悬挂在仲子庙大殿上的御匾。“黄碧之瓦”可以了解到,当时的仲子庙大殿是采用黄绿相间的彩色琉璃瓦覆顶模式,完全不是现在单一的绿瓦覆顶。并且参拜仲子塑像“貌雄而有和容,须黑而长。”

  阮辉𠐓《奉使燕京总歌并日记》记其三月初五日经仲家浅:

  右岸上有仲夫子廟,扁(匾)「聖道干城」,對聯云:治賦其才,升堂其德,七十國追隨無倦,長為至聖之干城,先游夏而列賢科,有自來矣……因留刻石碑一律:

  2018年5月22日,返台后的陈益源教授又透露一个详细的信息。他说:他在丁克顺教授、范文俊博士的陪同下在河内拜访越南使节阮輝𠐓的后人阮辉渼先生,从他手中见到据称是阮輝𠐓《皇华使程图》的稿本,其中画到仲家浅闸时也画出了仲子庙,图上有文曰:

  “子路庙上陆,有像有扁(匾),□四字『圣门之哲』……其中堂及内廷、中廷,石碑外二十座,系各使部皆有咏诗一首,付本族官刻碑。……代代皇帝并许翰林职,……。”

  胡士栋《华程遣兴》有一首〈仲夫子庙留刻石〉,诗曰:

  純孝天然具此衷,便從磨勵到渾融。

  三年軍賦為邦政,千古干城衛道功。

  名閱詩書家澤在,祠崇俎豆國榮隆。

  遠來有幸瞻遺範,澡浴洙源沒派中。

  正是胡士栋《华程遣兴》这首〈仲夫子庙留刻石〉的内容得知,胡士栋才是《续修仲里志•卷六》第七十页中那首《谒仲夫子庙》没有署名作者的主人。而胡士栋《华程遣兴•仲夫子庙留刻石》之「名阅」、「祠崇」、「没派中」也没有《续修仲里志》之「名阀」、「崇祠」、「汶派中」正确。

  《续修仲里志•卷六》中共记载着21位安南使节27首题咏诗文。然而根据陈益源教授提供的越南使节燕行文献中的涉及仲子庙的碑刻与相关诗文。《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所收诸书的文献,涉及山东仲子庙者计有五处,此五处共有诗文7首。其中丁儒完1首,阮辉𠐓1首,阮宗窐3首,武辉珽1首,胡士栋1首,而此7首诗文《续修仲里志》中记录5首,只是胡士栋那首《谒仲夫子庙》没有记载作者名字,再是《续修仲里志》未载丁儒完的1首和阮辉𠐓的1首。至此,已经完全明了,仲子庙在康乾时期共有23位安南使节题咏诗文29首。

  那么纵达29首之多的诗文,他们是不是都镌刻上石呢?前面已经说过,他们或一诗一碑,或一碑两诗。除目前仲子庙现存的3块刻石外,再是阮辉𠐓的“因留刻石碑一律”,证明他也有1块。也就是目前知道仲子庙最少有4块“安南使节题咏碑”,这4块题咏碑上分别刻有7位作者的7首诗文。那么其他的16位使节的22首诗文是不是也镌刻于石?所以,我们只能求助于《济州金石志》中的答案了。

  《济州金石志》卷五「济州石四」合计十笔关于安南使节题名碑的记录,持与《仲里志》卷六〈艺文志下•诗赋〉两相参校,可以互补有无。确知《济州金石志》关于安南使节题名碑的前五处记录实为现存康熙年间的3块诗碑,后五处则可视为是乾隆年间的另外5块诗碑,再加上阮辉𠐓的1块。可以得出准确的结论,那就是仲子庙最少有9块“安南使节题咏碑”。这9块题咏碑,总共镌录了20人的25首题咏诗文。除了丁儒完1人的1首没有说明外,那么还有2人和3首诗文没有答案?在这3首诗文中,《续修仲里志》实载陈辉淧诗文2首,而《济州金石志》则说只镌录了其中一首。这样,就是说还有2首题咏诗文的作者和题咏内容。那么是谁呢?《续修仲里志》又给出了答案。他就是乾隆辛丑季夏(四十六年、1781)的正使阮惟宏,副使陈功栎。其《谒仲夫子庙诗》如下:

  知行正是工夫处,勇果能于义理中。

  宰邑未堪筹蕴蓄,隳都曾不惬奸雄。

  壮怀可作三军气,厚德元从一孝充。

  奕奕庙廷光世泽,巍巍山斗表高风。阮惟宏

  行行正气凛风霜,天假干城翊素王。

  师友相传皆阃奥,君亲自许在纲常。

  至今俎豆荣恩重,终古云礽嗣允长。

  汶水凫山清范在,经过犹似挹余光。陈功栎

  然而《济州金石志》却没有录入此2首诗文的信息。不知道是没有勒诸贞石,还是遗漏未录。但按照安南使节题咏碑镌刻的前期惯例,此2首题咏则应该是1石。如此,仲子庙则应该有10方“安南使节题咏碑”。

越南人眼中的微山仲子庙----仲子庙“安南使节题咏碑”考证

图为金门大学陈益源教授一行考察安南使节题名碑留影

  根据史料记载和仲子庙末代“奉祀官”以及耋老口述,仲子庙原有160余幢历代碑刻,包括纵达10方的越南使节题咏碑。然截止到目前,仅仅保留下三块年代最早的安南使节碑刻,无论从碑刻总数还是安南使节碑刻数目,均不及原有的三分之一。那么余下的“安南使节题咏碑”和仲子庙其他的一些碑刻到底为什么难觅踪迹呢?包括《济宁金石志》上记载的:清顺治四年状元、江南武进吕宫的《先贤仲子祠刻石》,立于顺治六年。顺治九年探花、官至侍郎的沈荃的《先贤仲子祠刻石》,立于康熙四年。等等这些碑刻,是上世纪战乱中被毁坏?还是六十年代运动中被“人为破坏”?还是另作他用呢?为此,作者专题进行了走访、调查、取证。采访的重点对象是当时的仲浅大队成员、年近90高龄的仲兆皇老人。他,是这个时期的见证者,也是1960年4月23日在北京怀仁堂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的出席全国民兵代表大会的代表。(集体接见)得到一个惊人的信息:1959年9月25日 “反右倾”运动全面展开,继续大刮“五风”。是年,在仲浅村南三里处建设国营三里碑排灌站,仲子庙古碑多数被运往建设工地,用于基础建设。这一点,从1989年12月出版的第一期《鲁桥镇文史资料》的记载中得到印证。得到这个信息之后,作者是“喜忧参半”。喜的是仲子庙这些珍贵的“石头上的儒家文献”,没有毁在战乱中,也没有毁在运动中,而是在“运动之前”被用于了水利基础建设。忧的是那么这些碑刻被砸碎了吗?带着这些疑问,作者又探访到当时负责装运的老人。得到的答案是:我国建国之初,根据当时的环境和条件,建设如此浩大的水利工程,无论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都受到严重的经济制约,更没有像现在水泥预制件等大型的板材。所以,这些不大不小、取材适中、光滑平整、便于装运的古碑被当成首选。整幢拉倒后,运往水利建设工地。

  行文至此,基本理清了“安南使节题咏碑”的作者人数、题咏数量和内容,也搞清了它们的下落。而调入台湾金门大学的陈益源教授深有感触的说:“根据近年来的调查发现,至少在广东清远的飞来寺、广西桂林全州的湘山寺、湖南祁阳的浯溪碑林、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河南汤阴的岳王庙、河北邯郸的吕仙祠,以及山东邹县的亚圣(孟子)庙、山东微山的仲夫子(子路)庙等八处,现场都曾有越南使节在该地刻诗立碑的文献记录。而微山县的仲夫子庙,则是目前我国大陆保留‘安南使节题咏碑’碑刻时间最早、作者和题咏数量最多的地方。”

  真的希望不久的将来,这些珍贵的文化瑰宝能够引起重视,早一点“重见天日”。

  (作者注:原文1.8万字,所涉《续修仲里志》及《济宁州金石志》越使题咏诗文实29首,兹不照录。)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帮助   

    © 2006-2024 孔孟之乡 版权所有